《惊蛰》戴士和、石煜双个展
基本信息
浏览量
作品展览
深远的内观
戴士和老师把绘画看成“人生知己”,数十年坦诚相待,绘画成了交心的朋友。你看他画中的风景、人物、花卉、草木,扑面的率真之气,坦坦荡荡,又雅趣横生。在戴士和老师笔下,绘画无他,唯尽心、尽兴、尽意。也只有如此纯然,绘画才能成为内观的通道,才能进入无限的深远的内在之中,得自在,得安宁。这些绘画本该具备的品质,失落已久,我们有幸,又在戴士和的绘画中寻见了。
我们在石煜的绘画中也看到了这种少见的品质。只是同为内观,戴士和多得自在,而石煜则求安宁。
石煜在学院受教于戴士和,其艺术志趣自然受其影响,然则再深入追索渊源的话,石煜关于绘画的基本认知与理解,最早应该是少年时期受父亲以及无名画会的影响。无名画会所处的时代背景注定了它的艺术旨归——从生存现实中出离,然后寄托于绘画,疏解心意。这一线索承续于中国传统的文人画,其实是一种从现实中的放逐与出走。石煜在之后的近30年中,历经了学院绘画的训练,历经了社会的极速发展,商业文明、新兴科技等对文人画所依托的农业文明的强势冲击,失落的已然不是少年时代的心绪意趣,他要寻找的应该是更高远的精神慰藉。那么我们也许可以理解,石煜不停地去世界各地游走的原因,这可能是注定的更长距离的出走,更大范围的放逐,就像少年时去玉渊潭,而如今则是到印度,到埃及……
戴士和于绘画之道浸淫半生,如今信手拈来,自在由心。石煜则于山河游历中念念不忘,道路悠长。而绘画终究是最“体己”的,无关其它,始终要解决的还是“人”自身的命题。内观自身,涵泳世界,藉由绘画,求安宁,得自在。
胡少杰
艺术家介绍
展览作品
视频
上一条
《第三届日本平面设计展》
下一条
目光经过的世界 摄影展